教师自我心理保健常识与方法

时间:2009-09-23  来源:    作者:   我要纠错


因为他不懂得区分远近亲疏。再者,对别人的支持,我们要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激和回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享受助人的快乐,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回报而助人,我们就要慎重考虑是否选择助人。在这点上,我们中国文化早有约束助人者和被助者,使双方避免坏心情的说法:施恩不图报,受恩不忘报还有,尽管人离不开社会支持,但是在遇到困难时,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依靠自己或只要有可能依赖社会服务机构的就不要求助于个人。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自己的困难,而且也是对亲友的体谅。现代生活节奏十分快,人人都很忙,并且你并不是别人所认识的唯一一个人,因此,能不给人添麻烦就不添。最后,作为别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一部分,我们既要具备利他与助人的精神,又要学会量力而行。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实在帮不上忙的事我们就要及时、明确地告诉别人,以免耽误别人的事。最忌当时满口答应,结果却食言,那是最容易损害社会支持系统的行为。

  *要懂得劳逸结合

  要学会富有创造性地休息。比如:尽可能多接触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具备广泛的生活乐趣,有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兴趣爱好, 做些多年来想做却总抽不出时间来做的事,如旅游,和全家人出去玩等等。还要为自己留出能使自己更新、成长、补充能量的时间,如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并且快乐的事,读一些与工作无关但能帮助我们成长的书。3.培养应对问题的技能(练习六:请在一张纸上列出你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并递次排列,将前三个逐个写在另一张纸上,并写下你能想出来的各种方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总会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很多时候人们的情绪受到困扰,甚至积郁成结,实际上只是由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避免心理问题,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就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具备处理问题的责任意识

  当一个人突然遇到挫折之时,他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往往会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各种环境因素,这样可以暂时缓解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感,减轻自己的内疚与自责。但从长远看,却会妨碍问题的根本解决,有时还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问题当前,我们首先要学会对问题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  能否客观知觉现实,是一个人能否有效应付现实的前提。同样是与领导闹矛盾,甲实事求是地评价为:我与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合;而乙知觉为:领导根本看不起我。两种知觉,两种处理结果,甲可能会想办法说服领导,乙却可能一蹶不振甚或自暴自弃。所以,我们除了要求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力求客观外,还有必要学会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情绪的稳定,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

  当我们因为某事而痛苦、悲伤、愤怒或者抑郁时,要能够寻找一种表达自身情绪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妥善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情绪可以向亲友、向自己、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向肇事者表达,但表达是有原则的:第一,对事不对人。例如,可以说“这件事让我很伤心(生气、心烦……)”,而不说“你这个人让我伤心、生气……”;第二,对自己情绪的描述一定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辞,比如把“生气”说成“愤怒”。如果真的感觉愤怒,那也可以表达。*懂得寻求社会支持  必要时勇于向他人,包括社会上各种服务性机构求助。懂得求助也包括善于主动寻求并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忠告,借助于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使自己摆脱困境,有人将这称之为“利用外脑”。但求助时要能够体谅他人,不要强人所难。*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解决问题,先应了解:a.生活永远是变化的,因此,掌握问题解决的技巧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驾驭生活中的一切,而仅仅意味着增加了一些适应生活的能力;b.一题往往有多解,因此,面临问题时,要尽可能多地想象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要尽一切可能一题多解 ,心理学上将之称作“头脑风暴” 。 c.要知道,无论什么事都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只得不失,因此,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权衡与取舍的过程亦即选择的过程。选择一旦做出,就要同时准备承受其双重结果:好的与不那么好的。很多人遇事时优柔寡断,其原因就在于他只想得不想失。可事实是: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只得不失的事。心理医生所采用的问题解决模式很多,以下是最便于我们自己操作的一种:

  某问题问题解决方对策利弊 1 1 1 2 2 2 3 3 3 …… …… ……

  当我们权衡时,我们可以遵循的原则是:在遵循底线伦理的前题下,尽可能选择利多弊少的解决办法。换言之,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大。

  *认知再评价

  有些事件发生后就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评价从而缓解内心的冲突。如失恋了,我们可以说“长痛不如短痛,总比结婚后再发生要好”。  此外,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利有弊,即使最糟糕的事也一样,最低限度它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之一。因此,事件发生后,与其让悲观的评价腐蚀我们的情绪,不如寻找一个能使自己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乐观解释,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观念而非事实本身使我们产生困扰。

  *学会忍受现实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类事件,它的发生是不可逆的,并且它带给当事人的痛苦是永久性的,如亲人丧失等等,面对这类事件,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最具建设性的事就是:正视现实,学会忍受痛苦,把自己的能量用到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摆脱痛苦并且有助于个人成长的事上。将痛苦转化为激励自己成长的资源,我们的痛苦就没有白受。

  4.产生心理上的困扰时懂得寻求帮助尤其是专业帮助

  前面大多谈的是自助和向亲友寻求帮助。但是,当这些都不能帮助我们解除困扰时,我们一定要去寻求专业帮助,换言之,要去向心理医生求助(如果家属病到了缺乏自知力的地步,我们就要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

  很多人对此有顾虑,总觉得看心理医生是很丢面子的事,总怕因此而被人说成“有病”或“不正常”。我们前面已谈过,世界上根本不存在100%正常的人,就是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也一样。更何况,出现心理问题常常是一个人面临着成长的转折点,因此只要有效处理问题,心理危机就会成为心理转机。所以,我们不必有顾虑,如果总走不出困惑,就要尽快去向专业人员求助,那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有必要指出,心理医生和躯体医生一样,没有万用灵丹妙药,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去医生那几次,就解决一切问题。心理医生能为我们做的是:帮助我们调动我们机体自身的自愈潜能,使我们学会借助自身力量恢复健康。此外, 心理医生也各有专长,如果你在某个医生那看了一段时间后仍一点儿不见改善,你就要考虑换个医生。其实,这和看躯体疾病一样,如果医生没看好你的病,你需要质疑的只应是这个医生,而不应是医学。

  前面提到:一个好的心理医生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更注重帮助我们发现并实现自身的潜能, 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能为我们做到这点的并非只有心理医生。如果我们能够自己为自己做到这一切,使自己得以成长和发展,得以充满幸福感地享受生活,那我们就成了自己的心理医生,而且一定会是最好的。因为没有一个心理医生能比我们更渴望了解我们自己,也没有一个心理医生能比我们更急切地想要实现我们自己。更何况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如同躯体一样,存在着极为奇妙而又神奇的自调节功能,只要你有心去寻找去体验,你就能得到它们的鼎力相助。

  “哪里有愿望,哪里就有道路”,所以, 我们一定能成为自己的最好的心理医生,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愿望 !(练习七:请对自己大声说:我要具备大健康!我很高兴自己现在不仅具备了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而且知道了自我心理保健的一般常识和方法!)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分裂样人格障碍
  • 下一篇:过度害羞——当心分裂型人格
  • 无相关信息
    健康知识

    健康图文信息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消费新选择
    红云制药携手分众,打造“消积食,顺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