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痛腹痛、腰痛、肢体痛等症,可以通过伏天的调养治疗,使病情好转,有的还可以根除。其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最宜此法,称为“冬病夏治”,具体方法可用
敷贴穴位,伏针(埋针)、灸治、中药内服及熏吸等。
敷贴疗法:取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共研细末,用鲜姜60克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药饼直径约3厘米,如果有麝香更好,可取0.3克放于药饼中央,不放也可),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脯俞穴,或贴于双侧肺俞、百劳穴、膏肓穴上,然后再以胶布固定。一般4-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疼痛,可以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以多贴几小时,每伏贴一付,十天一换,每年三付。实践证明,一般在连续贴治三年后,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提高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
隔姜灸法:用七星针在大椎穴、定喘穴、风门穴、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上敲击后,用约2分厚的鲜姜片贴在上述每个穴位上,再放上约大枣核大小的艾柱,隔姜燃熏,每穴灸3壮,每周3次,在三伏天中共灸12次。暑天热胜,腠理开泄,气血最畅,隔姜灸可使艾姜的温热直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温阳散寒松湿。
除此而外,在医生的指导下选中一些中成药滋补剂,对于一些体质虚弱,年老体衰及慢性病患者很有防治效果。《养老奉亲书》指出:“夏至以后,宜服不燥热,平补肾气暖药二、三十服,如苁蓉丸、八味丸之类,以助元气。”故有“补在三伏”之谚语。也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服参芪片、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苓白术散等药物。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