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9 来源:寻医问药 作者: 我要纠错
1、蝶骨电极(sphenoidal electrodes),用于记录颞叶前下和内下皮质,海马旁回的脑电活动,对颞叶内侧的致痫灶定位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电极;
2、鼻咽电极(nasopharyngeal electrodes),用于记录颞极及内侧的脑电活动;
3、鼻筛电极(nasoethmoidal electrodes),用于记录额极、大脑半球内侧,特别是辅助运动区及扣带回的脑电活动;
4、眶上电极(supraorbital electrodes),记录额叶、额眶区的脑电活动;
5、卵圆孔电极(foramen ovale electrodes),用于记录颞叶内底面及边缘叶附近的脑电活动,优点是可以避免蝶骨和鼻咽电极的人为干扰。
由于常规EEG检查时间较短,往往不能正确反应患者的放电情况,近年来24小时动态脑电图(ac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EEG)的出现大大提了诊断和定位价值,患者可随身携带记录盒,活动方便,检查后重放电信号。还可同步进行录像监测,即录像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VEEG),能回顾性地同时分析发作时表现及同步脑电放电情况,近年来在无创检查手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头皮电极由传统的20导发展到64导和128导,并应用计算机对脑电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在致痫灶的定位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头皮脑电图记录的电流强度极其微弱且易受到较多干扰,目前又发展出颅内电极脑电图,包括脑皮质电图和深部电极脑电图。颅内记录的电流强度可达到头皮的十几倍,因此可以更早、更敏感地扑捉到异常放电,对致痫灶的定位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有创伤性,一般用于通过其它手段已经粗略定位的情况,记录方法有:
1、硬膜外;2、硬膜下,脑皮质软膜上;3、术中脑表面或致痫灶切除创面上等;4、脑深部核团。
分析癫痫灶定位的检查手段四: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核子具有自旋性,可产生自旋磁场。因为核子的排列是没有规律的,所以具有偶数核子的原子核其自旋磁场相互抵消,只有奇数核子的原子核在自旋时能产生自旋磁场。氢原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物质,核内只含一个质子,在自旋时产生的磁场是杂乱无章的。如人体进入一个强大的均匀的静磁场,每个质子的磁矩将平行于外磁场的方向。此时在垂直于外磁场的方向加另外一个射频磁场,相当于氢质子的共振频率时,氢质子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磁矢量也偏离原先排列方向,一些原子核不仅相位发生变化,并且跃迁到高能级,射频停止后,原子核将恢复到初始状态,并释放能量,其信号可被接收,处于不同物理、化学状态下的质子在跃迁和恢复的时间不同,因此会将不同组织区分开来,经计算机重建后成像即为磁共振成像。
MRI的图像分辨率远高于X光或CT,尤其可以避免骨质的干扰,可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对于由肿瘤、血管畸形、发育畸形、软化灶、囊肿等明显的结构性改变造成的继发性癫痫,MRI可以进行很好地定位。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学结构异常和癫痫起源灶并不完全一致,而且范围大小也有差别,必需和其它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定位。
大约60%的癫痫病起源于颞叶,而其中大部分来自颞叶内侧,现代高场强的MRI可针对杏仁核、海马区域设计专门的扫描方法,并可测量海马体积,大大提高了颞叶内侧癫痫的定位准确率,应用MRI技术测量海马是一种灵敏,特异的方法,用以测量非占位性病变,伴有一侧萎缩的颞叶癫痫,可准确定位。